查看原文
其他

上海冷面歧视指南 | 识味上海

戴震东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2020-01-07

今天,这篇严肃美食稿件《上海冷面歧视指南》的作者是“某个东”。


某个东姓戴,苏州河边上新村里厢长大的上海人,自称是“回到屋里第一桩事体去拿拖畚的上海男人”,作为普陀区长大的孩子,某个东一直对四如春的冷面推荐有加。


自从认识了很多吃面如麻的上海爷叔后,某个东有了好多惊奇的发现……一份上海冷面在一个上海人嘴里的味道好坏,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这人来自哪个区,于是就有了这篇稿子——披着《歧视指南》外衣的“冷面比较学”。


天气很热,冷面够冷

▼点击视频 上海冷面制作参考▼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q0530iv6rp8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点开叫餐软件,输入“冷面”,APP根据热销和距离的算法,极有可能排在优先的“冷面”是陕西凉皮和朝鲜冷面。那么输入“上海 冷面”,会更稳妥一些吗?

你更容易搜到的多数是“X师傅”或者“X盛昌”这样的连锁餐饮店,作为上海小囡,你不需要美食家的评论便能知道,这些连锁冷面的味道差强人意。

也难怪的,小餐饮店的后厨几乎很少有上海人,有的店里做冷面甚至不用本帮冷面专用的小阔面,而用小圆面代替,调的花生酱也不敢恭维。

冷面看起来不是很容易做吗?不不不,可千万别小瞧这道本帮夏日的当家主食。别看它才卖两块钱一两,这里厢可是动足了脑筋。


“牛肉煎包还有伐?”

“等一下锅,廿分钟。 ”

“……算了。就两客清冷面,两客冷馄饨带了跑。”

七月中的一个傍晚,杨浦区平凉路上的一心斋点心店,正是食客满堂的时段,墙上的电风扇拼命摇着头,收费台前排着长龙。

刚刚排到的食客马述是冲着牛肉煎包来的,这是一心斋的招牌。在不到一秒的换算时间里,他瞥见不远处桌上人们正在“唆”冷面。

马述父母的家就在这附近,骑共享单车15分钟的路程。他自己的家现在在北京,最近父亲有些小恙,他特地从北京回上海待了一段时间,这天正好想到给老人家换换口味,便骑车过来买好带回去。


一心斋是马述从小吃到大的店,马路对面就是过去的沪东工人文化宫,也是他玩到大的地方。按照马述的说法,一心斋的冷面、冷馄饨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味道。

某种意义上,冷面是上海人只有到了夏天才能启动的时光机。花生酱的香味似乎连接着虫洞,让人一下子看到30年前窄窄的平凉路,同样蝉鸣的夏天,马述父亲在下班路上会特地过来弯一圈,给儿子打回两斤冷面。

尽管沪上各家“冷面IP”都自称老底子,但根本难以撼动一心斋在马述心里的地位。

“一心斋面好吃在于它那个酱料,比较浓厚。我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吗?小辰光拌冷面的酱是带一点甜味的,微微的甜味,现在外面很多冷面的花生酱没有这个甜味了,所以吃口只剩下酱油的咸味。”

马述说,他上礼拜带了朋友一起到一心斋吃面,朋友吃到最后都把面碗里的酱汁一饮而尽了。

一心斋是清真餐厅,相对而言它的浇头品种没有其他老店那么多,但也别具一格,冷面的头牌浇头是雪菜浇以及在别家吃不到的牛筋浇。

一心斋到夏天还有一款看家货,配冷面也是一绝——刨冰,有绿豆、赤豆、菠萝三款,同样是老底子的味道。马述说,“想要刨冰好吃,不用搞那么多花头,舍得放糖就行了”。

一心斋的刨冰 by Mrs.Leroi

对于老杨浦们来说,一心斋就是冷面的标准。但对于市区挑剔的食客来说,一心斋的地理位置相当于冥王星在太阳系,为了吃它一碗冷面“特特为”过去,汗衫都要湿好几趟了……

“一心斋肯定算好吃的,但是还及不上美新和四如春。”沪上知名食客芮新林,前些年为了写冷面评论曾吃遍了上海滩二十多家点心店,“一心斋我是专门去的,公交车乘过去老远的。”

芮新林的味蕾是老城隍庙小吃一条街从小熏陶出来的,多少有些“中心主义”。他认为花生酱酱汁不宜过甜。

“冷面口味不是以甜为主的,是以面有骨子为主的。而且现在也有一种误解,觉得上海小吃都带甜的,实际上甜只能出头一点,不能冲出来。老话叫’甜出头,咸收口’。”

请芮新林给上海各大“冷面IP”排个座次,他还是考虑蛮周到的人,不愿轻易下定论,“侬硬颈要我讲嘛,美新可以讲第一,伊也是国营老店,讲伊好也勿搭界的。”

芮新林评价美新的冷面有几件都是标杆,“一是美新的面是有讲究的,它不是先蒸后汆水的,而是直接汆水的,撩起来就直接冷却了。所以面的骨子蛮硬的,一般性菜场里买不到的。”

“另一桩呢,当时辰光美心到天热会有一碗咖喱牛肉汤,专门配冷面的,其他季节都没有的,非常好吃的咖喱牛肉汤。”芮新林对这碗汤一直是念念不忘。

第三是浇头,美心的浇头只有五样,“三丝、辣肉、大排、木耳面筋、香菇”,少而精,恰到好处。


刚刚提到的咖喱牛肉汤,这里倒也可以补充一段。

上海的咖喱牛肉汤是本帮特有的,西北没有,河南没有,咖喱的祖庭印度也没有。

据说是当年租界的印度巡捕专门从河南招募回族来沪做华捕,就在今天长寿路一带,河南来的牛肉汤和咖喱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有了这道本帮牛肉汤。

冷面的发明和牛肉汤都可以追溯到解放前,冷面是贫苦时期上海人的创造发明。

早期的冷面借鉴的是北方冷面的做法,用井水或者自来水浸冷,然后再用花生酱拌。可以想得到,水泡之后冷面的吃口是偏软的,时间久了还可能会糊掉。

《上海通志》里记载,“四如春点心店。在瑞金一路15号(初址)。1929年建,经营徽帮汤团、馄饨面食……50年代,首创蒸拌面,以卫生出名。”

建国后,考虑到井水或者自来水冷却带来的卫生问题,冷面做法经历了一次比较重大的改革,先蒸后汆,再用风扇冷却,当时人称“风扇冷面”。


今天已经移店到石泉路的四如春,可以说是今天本帮冷面的发明者。

在芮新林的食单中,四如春的排名其实并不次于美新。由于近些年美食节目和公号的发达,四如春几乎成了媒体们每年夏天必备的题,以至于一到盛夏便食客络绎不绝,排长队成了常态。

据说四如春的账台师傅比较凶,点单环节常常是“急鞭催马运粮忙”,有食客匆忙下单都不知道自己点了什么,

多少因此影响到了心情。

对于老店的热,另一位沪上美食家张渭荣认为也并不完全是“起蓬头”。张渭荣今年52岁,网名“晴天的小马”,专攻江浙菜。

“虽然老店也在变化,一年不如一年,因素很多,比如老师傅退休了,走了。但比起那些餐饮店,老店肯定会更好吃一点,东西稳定,味道正宗。”张渭荣说。

张渭荣自己比较偏爱德兴馆,每年夏天他总会抽出些时间去解解馋。

“德兴馆面好,鸡蛋和面粉的比例协调,软硬适中;浇头也好,选择多样,味道正宗,有几位大师傅坐镇和监督,风味是外面小店是绝不能复制的;而且步骤到位,坚守多年以来的传统。”


除了德兴馆,上海本帮冷面的老字号还有雄踞南市的大富贵。

大富贵也是先蒸后汆的制面工艺,它的面讲究“小鸡黄”,这个颜色和面条里碱水的比例以及拌面上油的量有关系。

作为老牌IP,大富贵的工艺流程也相当稳当,拌面用的甚至是专门熬制的葱油,拌酱用的酱油、味精、糖都有规定的比例。


一丝不苟是上海人做事情的一个特点,这些老牌餐饮店的厨师都算得上是灶台前的“八级钳工”。

不过据不少吃客反映,大富贵冷面吃口上有些过重,也许是拌面的油用得多,花生酱拌得厚的缘故,可能也和南市地区的口味偏好有关。

一个地方的水土养育一方人,有时候吃的东西也是这样,对老南市来说,冷面的标准也只有一个。


味觉是个挺奇怪的东西,吃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口腹之欲,吃小时候就有的食物,往往会在心口之间带来一丝今天难得的安稳。

和几位美食家都聊到过去夏天吃面的场景,吃冷面不是买房子,多摆一会儿不会糊掉,也不会冷掉,所以可以端在手里笃悠悠地在弄堂里溜达,弄堂里厢的风呀,也是悠悠的。


某个东,34岁,苏州河边上新村里厢长大的上海人。

小辰光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,是阿拉爸爸热天噶下班回来,第一桩事体就是脱到一件白背心,然后拎牢拖畚开始拖地板。后头我到娘舅屋里厢做人客,娘舅下班回来第一桩事体也是拖地板,只不过伊欢喜打赤膊。

我么,也是回到屋里第一桩事体去拿拖畚的上海男人。




- END -




更多上海识味故事,点击下方图片



写稿子:戴震东

画图片:杨  卓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请作者与本号联系


 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 

 请给我们留言,获取内容授权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